北京的杨梅竹斜街曾是书局一条街,民国时期,世界书局、中正书局、开明书局、广益书局、环球书局、大众书局、中华印书局等7家书局盘踞于此。沈从文在这里客居,鲁迅先生日记中“饮茗,食春卷”的青云阁坐落于此。模范书局所在之处曾经是民国时期的“生”报社、“彝宝斋南文具店”旧址,书局就像是这种诗意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。
相比北京其他的书店,模范书局似乎有些遗世独立的味道。书局位于杨梅竹斜街一座中西结合的民国洋楼,几乎是这里最显眼的建筑。建筑保留着初建时的老房梁,设平窗,顶层竖着刻有传统雕花纹样的女儿墙,就连地板,都由民国门板裁制而成。
书店入口处的屏风花纹仿民国样式,颜色是由模范书局的创始人姜寻亲自到玻璃厂调出来的。
姜寻身上有诸多标签:书籍装桢设计家、诗人、画家、出版人、古籍雕版收藏家。他用千年古宣手工刷印与雕版残片装饰自己的诗集,使每一本诗集都成为孤本,也成为“中国最美的书”。他成立过中国第一个民间雕版印刷博物馆文津雕版博物馆,开办煮雨山房工作室,以一己之力扶植雕版手工艺人。姜寻一手打造的模范书局,用他的话说,是活在古人的优雅里。
全部手工装订完成的雕版刷印古籍,最全的浮世绘原版图书、设计建筑画册、美术全集、民国杂志,陈列于数百年历史的金丝楠木制成的书架之上。
偶尔举办展览,展陈的也是浮世绘、香炉、花器,亦或姜寻数十年里珍藏的古籍、雕版。旧时光仿佛与这座民国建筑一般,以一种完好的形式重现在此。
姜寻的诗集。
活字雕版
书局的二层陈列着姜寻收集的古籍善本及雕版。其中最令他魂牵梦绕的,是那块《草窗韵语》。民国时期,南宋周密的《草窗韵语》被发掘,袁世凯二公子袁克文和浙江南浔大丝绸商人蒋汝藻一同争买这套书,最终被蒋汝藻以1500大洋买下。无奈蒋汝藻家族破产后,宋版《草窗韵语》失踪,所幸蒋汝藻曾找人翻刻过一套,姜寻耗费四年四处寻觅,终于一张张收全了《草窗韵语》的蒋氏仿宋版雕版。
在收藏雕版的过程中,姜寻看到了传统雕版工艺传承的困难。姜寻成立了煮雨山房工作室,亲自主持雕版印刷,聘请老雕版工匠,培育新人。在这里,你可以得见完整的古代刻书的过程。大木桌上,戴着围裙的师傅正在一块梨木上以刻刀一笔一划地雕刻文字,另一边,师傅正以手工装订一摞线装书。而姜寻依旧恪守着昔日文人的作风,校点、批注、补刊。图为26岁的年轻匠人在为莫言的小说《大风》手工刻版。
收到诺贝尔博物馆的邀请,煮雨山房负责雕版印刷莫言的小说《大风》,这套限量版的线装宣纸本小说,从创意到完工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,字体全部选用南宋木刻本《草窗韵语》里的字体,以汪六吉手工宣纸印刷,全球共计274部,中国只有50部在销售。用姜寻的话来说,在这个文化复兴的年代,他期望全手工的线装书能成为可以收藏的奢侈。
字体全部选用南宋木刻本《草窗韵语》里的字体。
以汪六吉手工宣纸印刷。
传统雕版技艺所使用的工具种类繁多,拳刀、铲凿、木槌……各司其职。
铜质的三字经魔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