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图为中国馆夜景】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将于5月1日开幕,展期184天。中国首次以自建馆形式赴海外建馆参展。外形如同金色麦浪的中国馆,用艺术化的设计语言、先进的科技手段,诠释了中国人对农业、粮食、饮食、自然的看法。陈建摄
这是4月29日在意大利米兰世博园内拍摄的中国馆入口。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建筑外观形似“麦浪”,吸收中国传统歇山式元素,契合本届世博会农业和粮食的主题,建筑屋顶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竹瓦材料。
同样居于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二层的影音厅,以体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勤劳的“梯田”为主题,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设置座椅,简洁、现代、舒适。地毯取用中国特有的24节气中“春分、谷雨”的主题,翠绿清爽,让观众仿佛置身自然之中。
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主建筑正立面,是整个建筑流线最高潮的部分——高耸的胶合木结构屋架,宛如“群山”造型。设计师以满腔激情,向中国传统的抬梁式木构架屋顶致敬,也为观众提供了可以纪念留影的巨大空间。
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屋面从下而上有三层,简称“三明治”:主结构由胶合木(钢木)组成,主结构上盖着PVC防水层,并由遮阳竹板支撑,最上层是由竹条拼接的遮阳表皮。竹编材料覆盖屋顶,是为了对应米兰的日照轨迹,选择不同透光率的竹编面材,可将自然采光引入室内,既满足照明需求,又降低能耗,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。
图为意大利米兰世博园内拍摄的中国馆前的石狮(4月29日摄)。为期6个月的米兰世博会即将于5月1日正式开幕,中国馆也将于当日正式对公众开放。新华社记者叶平凡摄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建筑外观形似“麦浪”,吸收中国传统歇山式元素,契合本届世博会农业和粮食的主题,建筑屋顶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竹瓦材料。
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吉祥物“和和”、“梦梦”,造型借鉴了中国民间泥塑“大阿福”的形象。“和和”身躯源自“和”字中的“口”字,他手拿体现“禾”字的稻谷,“禾”与“口”的象形文字构图,代表了汉字文化中粮食与人类的关系。“梦梦”取其寓意,表达了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,她的羊角辫、金箍、肚兜等传统元素,使吉祥物的中国意象更加突出鲜明。
整个中国馆分“序、天、地、人、和”五大展区,其中“地”展区中的“回望田野”由2万根顶部为LED发光体的人工“麦穗”组成,构成巨大的具有立体感的动态田野画面,视觉冲击强烈。
整个中国馆分“序、天、地、人、和”五大展区,其中“地”展区中的“回望田野”由2万根顶部为LED发光体的人工“麦穗”组成,构成巨大的具有立体感的动态田野画面,视觉冲击强烈。
从中国馆的贵宾室内,清晰可见巨型LED光纤点阵“回望田野”。它由几万根人工“麦秆”组成,每根“麦秆”顶端的“麦穗”是电脑程序可控的LED发光体。
从中国馆的贵宾室内,清晰可见巨型LED光纤点阵“回望田野”。它由几万根人工“麦秆”组成,每根“麦秆”顶端的“麦穗”是电脑程序可控的LED发光体。
中国馆贵宾室的设计,将土地与树的元素融入其中,“金秋”主题的地毯、“生生不息”主题的挂毯、融入24节气元素的配饰,使中国独有的节气文化与室内展陈艺术化地融合在一起。墙面则选用了简单自然的欧松板饰面,平整、结实、重量轻、低甲醛释放。
中国馆内的宴会厅在二层,以“盛夏”为主题,色彩热情浓郁。屏风是活动的,取自中国民间的竹编图形。当有贵宾入席时,可将屏风围合,让每位宾客都能有中国用餐礼仪中讲究的“靠墙之位”,八方皆为上座,符合中华餐饮礼仪。
中国馆的展陈分“序、天、地、人、和”五大展区。其中“人”主题展区是具体展项的集中地,分为“农业文明”、“民以食为天”、“面向未来的智慧”三大板块,设置11个代表性展项。例如表现北京的部分,是通过泥塑与剪纸或国画的方式,呈现全聚德的烤鸭制作过程,近距离展示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