区块链、比特币和Token:经济会因技术而变么?

2018-02-05 10:45
  • T大

作者:格隆汇·诺依曼

导言:2017年,在林林总总的经济事件中,最夺人耳目的恐怕就是以比特币(bitcoin)为代表的数字加密货币(我们暂且叫货币)的疯涨,以及新的投资词汇ICO突入了投资界的语境,令一众传统投资者措手不及,莫名兴奋,然后也如同以往一样,以区块链、比特币、通证等新词汇为时尚,唯恐显得自己落伍。有诗为证:

昨夜入城市,

归来泪满巾。

张口blockchain,

闭口是token.

而且,投资大小V和理论大小V,乃至于官方机构,几乎都声言新一代的计算机革命已经到来,徐小平先生那个在著名的群里号召“all in”的言论,更是将此番沸腾气氛推向高潮。在刚刚举行的瑞士达沃斯年会上,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席勒称赞比特币是一个“非常聪明的主意”;英国首相特丽莎·梅在达沃斯说,她担心犯罪分子正在利用数字货币,这些货币可以用来匿名转账……区块链和比特币已经成为事实主题,大咖们的话题不约而同地聚焦,那种“从未失去,也未曾拥有”的复杂情感,让听众莫衷一是,如坠云雾之中。

image.png


(罗伯特·席勒在达沃斯上谈论比特币)

本文想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构区块链、比特币和通证,并坚决认为区块链这个翻译至少是不准确的,是望文生义的僵化翻译,甚至是耽误了这个技术在民间的普及进程;同时也想为这几个概念正本清源,试图消除其神秘色彩,回归大众领域,让人对它们不再莫衷一是、乱了方寸而不得其理。

一 、从区块链这个翻译说起:为什么错误而且具有误导性


在中本聪那篇著名的比特币白皮书中,其实是比较明确地说明了blockchain即区块链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,这个底层技术是分布式记账技术,是相对于当下经济单位的中心化记账技术而言的,是去中心化的记账技术。在我们现有的记账体系中,是有一个中央机构在进行着此消彼长的核算并进行最终的确认,这种地位的垄断性导致了中央机构可以通过新的货币发行来收取“铸币税”。这的确是传统法币的缺陷所在,因为这样会导致币值的缩水,比如100年前的1美元据说到现在已经缩水到了十几美分。而这也是法币体系被比特币拥护者诟病的主要原因。

比特币的优点在于,由于采取了分布式记账,把货币发行中心去掉了,从而也就消灭了通过货币增发来收取铸币税的空间。甚至有阴谋论认为,中本聪因为预见到了比特币对于法币的重大冲击,担心自己的名声和安全,就隐匿江湖,深藏功与名了。

那么比特币果真会对法币产生实质性冲击么?比特币真有这么大的力量么?

这就要从其底层技术即所谓的区块链技术说起。区块链的英文是blockchain,由block和chain组成,前者被译作区块,实在是大谬不然,食洋不化。为什么这么说?这里要谈谈英语学习。经济学作为泊来品,很多名词是翻译而来的,其中几个典型的,比如“institution”到底是制度还是机构?又比如,关于民营企业的翻译,国内就翻译成private company,而在金融市场中,private是与public对应的,private是非上市公司,而public是指上市公司,这就是说,非上市国有企业其实就是private company,即所谓的私有公司。如果翻译成民营公司,一定会产生很多误会和误导。联想到最近某教授关于消灭私有制的言论在理论界产生的冲击,这些翻译不知道浪费了多少笔墨和口舌。

image.png


(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周新城,撰写《GCD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:消灭私有制》一文,引起轩然大波)

区块链这个翻译就产生了类似的误解和误导。Block确实有街区、区块的意思,但Block还有基本构成元素或者是基本粒子的意思,比如,喜欢看天文物理科普的人会知道这样一个词汇叫 a block of universe,试问这个难道要翻译成宇宙区块么?显然,这里应该翻译成宇宙组成粒子或者是元素的意思,如果翻译成区块,恐怕物理理论都要改写了。中本聪这个白皮书中,blockchain应该按照物理学里面的取义,是基本构成元素之意,直译应该是组链或者元链,翻译成区块是没有理解分布式记账的技术本质。所谓分布式记账,其实就是“人人一本大账”,整个比特社区中如果有新的交易发生,这个交易就通过算法接续到原来的“账本”记录下来,如此连绵不绝,是谓链条,每笔交易或者事件都可以说是一个block,连接起来就是blockchain。这应该是blockchain的本意,而不是什么“区块链”这个词表达的意思。

二 、2100万个币:货币数量论实验


我们的经济发展到现在,各式理论层出不穷,关于货币的理论最有名的就是货币数量论,这个理论是说货币发行量的增加只能带来价格水平的上升,不会对财富总量产生实质性的增加。也就是说,如果愿意,发行当局完全可以像比特币2100万个上限那样,把自己的发行量限定在一个水平上,来保持币值的基本稳定。但是由于货币当局无法抑制发行冲动,总是以刺激经济为由发行货币,导致货币贬值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哈耶克提出了货币竞争发行的观点,也就是经济中可以有很多主体发行自己的货币,在币值稳定方面进行竞争。

而比特币者认为2100万这个上限能够保证比特币币值稳定。但如果是这样的话,如何解决经济中出现通缩问题呢?我们知道,历史上出现了几次通缩几乎都是货币当局通过增发货币来解决的,假使比特币经济中出现了通缩问题,那么如何应对呢?如果说所谓的2100万个这个数量上限本身就是货币数量论的表现形式,那么现在的炒作热情是否有些过分了?

三 、无论使用中心化还是分布式记账,经济就在那里


Blockchain的本质是分布式记账,大V们认为这种记账能够避免中心化记账体系下那个集权者的“偷窃”风险。用技术手段来实现分布式记账,去掉中心记账角色,看上去很美。但实际上,中心化记账也好,分布式记账也好,本质上都是对经济过程的记录,也就是说不管以什么方式记账,经济就在那里,人的基本动机和欲望还在那里,推动经济发展的还是亚当斯密所说的“在自利中利他“。或者像谷歌首席经济学家范里安说的,技术会变,但经济规律不会。

为什么这么说?这里还是要说一点知识性的东西。在经济理论中,经常会有一些定律是讲“irrelevance(无关性)“的,比如着名的货币数量论、资本市场着名的MM定理、以及科斯定理等,这里的无关性就是指某些结构安排在满足一定条件后,并不影响经济过程的结果。如果从这个思路出来,如果说记账技术会让经济发生革命性的变化,我们对此应该保持警惕和怀疑。所以,在这里我们想说,不管你怎么记账,经济就在那里,这就是无关性原则。

进一步说,从历史的大窗口看,凡是推动了经济社会进步的革命性技术,都是在当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,给人们带来了生命质量的提升。从这个角度来看blockchain,它被人吹捧的最大优势就是分布式记账,这个记账技术是防范中心化记账体系下记账者的作恶动机,这在革命性和颠覆性方面都差了一个层次。这个作恶动机本质上是缺乏监督机制导致的,并不是法币本身的问题。实际上,在一个民主和科学的决策机制中,货币发行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共识,这个政策效果是由社会效果承担,并不如很多人认为的那么邪恶或者贪婪,因为宏观经济问题还得靠货币政策工具来解决,而比特币或者blockchain到目前为还未显示出这方面的能力。

四 、正本清源:货币的本质


尽管到目前为止比特币还没有被成为严格意义上的货币,但实际上很多人已经将其看作一种货币的替代品。那么什么是货币?其实,货币就是一个以国家信用作为支持的社会契约,这个契约意味着,我们买东西的时候,卖方会无条件接受我们出示的货币。卖方为什么要无条件接受?因为她知道这是全社会都认可的通证!也就是说,法币本身就是一个所谓的通证。如果大家怀疑,可以查阅一下早期的经济理论研究文献,那些“书呆子们”早就在自己假想的经济体中使用了通证这个概念作为货币的代名词,然后去构造被人嘲笑为没用的理论模型!

image.png


(古代的货币—贝壳)

尽管我们看到的是一张张或一枚枚的货币,或者是账户上的数字,但实际上背后它就是一个通证的概念,或者就是一个契约链,这与blockchain有什么本质上的分别?货币的机制其实就是blockchain!这就找到了我们所谓的“无关性”定理,不管你怎么记账,经济活动就在那里。而且,技术在当下的技术下,实现完全民主化的货币发行即分布式记账法也是成本高昂,无论从处理速度以及防范犯罪等各种角度。这就是经济里面那个着名的科斯定理解决的问题:当完全的市场化运行产生的费用大于行政管理费用的时候,那么经济组织就会出现;而在货币的情形下,当分布式记账成本过高时,中央发行机构就会出现!

五 、适度高冷:作为一种投资策略


有人称数字货币可能是投资史超过郁金香的最大泡沫,这句话可能带着那种完美错过机会的酸楚心态,也可能是深思熟虑后的理性。在一些人看来,投资本来就没有什么对错,赚到就是正确,这无可厚非。也有大咖认为自己看不懂的东西就不投,像是一种自我安慰。但不管是谁,都无法否认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这波投资的历史性和机遇性。毋需多言,下图足以昭示比特币行情在大窗口投资视角下的特立独行,令人叹为观止,只能闭息以视,已惊天上人。

image.png


其实,所谓的不懂,在投机的意义上就是不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这个投资,也就是会不会有人参与这个游戏。这个就回到了二级市场的基本逻辑,可能很多人就懂了,比特币交易平台7X24小时交易,金钱永不眠,其中的逻辑和个中滋味可能参与者可以体会。

image.png


在这种状况下,不随波逐流,保持适度高冷可能是一种比较实用的策略。这不是装X,这是对大众投资在“随机漫步”状态下的无奈之举。

六 、经济界面对风起云涌的数字货币风潮为何集体失语?


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,经济学界尤其是国内经济学界对风起云涌的数字货币风潮采取了“适度高冷”的态度,让我这个离开这个圈子很久的人也感到不解。按道理说,这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货币现象,应该有一个群体在研究甚至发声。

一个可能性就是一部分人自以为弄懂了比特币和区块链,闷声发大财去了。这些人严格意义上和我一样,已经不算学人了。有一些恐怕是担心自己落伍,到处都是他做意见领袖,动辄就发警世通言,或者是新革命即将到来这种蛊惑有余却无须负什么责任的言论。还有一些就是根本没搞懂,索性充耳不闻,采取了一种“适度高冷”的策略。有句话叫做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那些面对这些生动的经济现实而不顾,却想回到公有制还是私有制这种讨论中去,真是为学子们担心,也难怪年轻人要炒比特币,难道要让他们去学习那些老朽的理论么?

责任编辑人:凤凰号
热点新闻
精彩推荐
释放进入手凤首页

手机凤凰网 i.ifeng.com